当前,中国的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超过20辆,正式迈入汽车社会,但尚未形成汽车文明。主要原因是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太快,公共政策储备和公民意识养成都来不及跟上。
据正科球笼悉,中国汽车文明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迈入汽车社会的速度太快,公共政策储备和公民意识养成都没来得及跟上。文明的养成需要时间的沉淀。近5年来,我国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超过1600万辆,可以说是奔跑着进入汽车社会,汽车文明建设很难追上这个速度。
从宏观层面讲,支撑汽车文明的社会道德观、价值观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。我们刚刚进入汽车社会,很多情况和行为都是新的,对什么应该包容、什么必须谴责,从社会角度来看还没有形成共识,也缺乏文明级别的标准,处于这个阶段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暂时不能满足汽车文明的要求。
从中观层面讲,对汽车文明的宣传教育也比较滞后。很多人都看过日本动画片《蜡笔小新》,有一集讲的就是交警到幼儿园去和小朋友们做游戏,模拟各种交通情形,告诉大家该怎么做。这样的教育在中国还太少。通常是,孩子在课堂上刚背完“红灯停、绿灯行”,放学路上家长就带着孩子闯红灯。不光是对孩子,对成人的交通法制宣传教育也不够。
从微观层面讲,制度不健全、规则不完善、执法不严格也是导致汽车文明难以及时养成的重要因素。客观地讲,制度规则滞后在所难免,但主观上我们重视的也确实不够,对不文明现象的监督执法不严、违法违规成本太低,实际上纵容了这些不文明行为,使这些现象泛滥成灾,甚至更难治理。
执法不严,违法的就多,宣传教育效果就差。宣传教育不够,与汽车文明相应的道德观、价值观就难以形成。道德观、价值观不能支持汽车文明建设,违法者就多。违法者多了,严格执法的难度就大……导致汽车文明缺失的各种因素看起来形成了个闭环。加快形成中国的汽车文明,该从哪里入手?毛保华建议,从中、微观层面入手的可操作性更强。
完善法律法规,加大执法力度,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据正科球笼了解,酒驾就是一个典型例证。经过全国范围内一段时间的严格执法,现在醉酒驾车的情况确实少了很多。再如这次新交规出台,由于对开车打电话、不系安全带等都给予记分处罚,加上媒体的广泛宣传,如果能坚持下去,不文明行为肯定会减少。
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,可支撑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的提高。硬件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应该尽量科学化、人性化,否则可能刺激人们冒险违章违法。比如我们会发现,商场周边停车位不足,乱停车现象就会多一些。